张爱玲散文读后感(3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你知道写散文的精髓是什么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张爱玲散文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1
张爱玲散文的精神世界首先用一个次来概括,就是完整。张的散文尤其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同时张爱玲本人人文涉猎范围极广,虽然她不是哲学家,但是其拥有完整的世界观,这种观会不自觉地体现在其散文的精神世界中去,因此张爱玲的散文世界是完整的。
《天才梦》可以看成是张爱玲的处女作,短短千余字,尽管这还是一个天才未实现梦想之时的心情与感受,但已经可以看出一个优秀作家的特质诸如敏感、早慧、孤独、机智、卓越。同时,作为张爱玲的个性特质也展露了出来,一方面是世俗成名欲望,另一方面是深刻的悲剧意识。能否实现天才梦?还是一个疑问,她还没有从成功中建立自信,她用轻松机智的语言调侃,是的天才不那么逼人;说到世俗生活的愚笨,就没有了轻松与调侃,她敏感的怀疑自己的生存能力,我们感到了文字的沉重。不能实现天才梦,这一切即是真是的烦恼,天才未实现,现实生活中等于一个废物,天才也成为笑话,仅为别人提供了笑料。待人接物,人与人的交接,对孤独感已经深入灵魂的张爱玲来说,是痛苦的折磨。当她独自存在。她能感受生活的魅力,欣赏雨夜的霓虹灯,吃,盐水花生,“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地方,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并由此上升到对生命独特的看法:“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很难想象一个十九岁的女孩会写下如此惊心动魄的文字,人世的悲剧意识已经镌刻在了他的灵魂之中。其次张爱玲其个人的背景,因而很早就把世界看透了,有限的时间,放到无限的空间里,因而人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因为知道人的一切都是徒劳的,因而在世间看到人的一切努力和挣扎的时候变得慈悲起来,又觉得世人都是可怜又可爱的。正是因为这种超脱的眼光,因而即使在战争来临的时候冷冷的站在那里,像一个从天上意外掉下来的天使,用一种探知似的热情,静静的去看眼前人的视界——人们都在拼命的跑,因而忘记了她,突然觉得自己的世界里什么也没有,因而孤独、苍凉起来。同时也正是在这种世界观之下,看到的世人都是可爱的,对世人有一种慈悲心。张爱玲对世人有一种宽容的爱,她敢于接受世人的不善,并因为他们的不能尽善而同情他们。她的世界因为浩瀚因而空旷,最终归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平静。因而让她动心的事总是一些可有可无的小事。“松子糖装在金耳的小花磁罐里。旁边有黄红的蟠桃式磁缸,里面是痱子粉。下午的阳光照到那磨白了的旧梳妆台上。有一次张干买了个柿子放在抽屉里,因为太生了,先收在那里。隔两天我就去开抽屉看看,渐渐疑心张干是否忘了它的存在,然而不能问她,由于一种奇异的自尊心。日子久了,柿子烂成一泡水。我十分惋惜,所以至今还记得。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2
每每读起现代文坛女作家张爱玲的作品几乎每次都读不下去,读不完就得放下,所以至今她的作品也没有读完。纠其原因呢,就是读着读着,心里就会被气愤和惋惜填满,所以只得放下。她的作品可以说是现代文坛女作家里的精品,尤其是她的散文,对人对事对社会对整个世界都有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她不仅是女人中的`佼佼者,也是当代作家中的佼佼者,让我气愤的是她怎么会在她名噪海内外事业如日中天之时,也就是她只有二十四岁之时,怎么就会爱上了那个大她十四岁又是大汉奸的混蛋胡兰成呢?并且和他同居三年之久都没有发觉他是个用情不专,猪狗不如的滥男人,难道如此聪明绝顶的女作家也和普通女人一样当爱情来临的时候如同被霥住了双眼吗?当然不可否认胡兰成在文学方面也是有一定造诣的,也发表过一些作品,但他和世人眼里的圣女张爱玲真的太不配:论年龄可当她的父亲差不多,并且认识爱玲之前已有两次婚姻,身份又是大汉奸,所以我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替张爱玲惋惜。在他们同居三年后胡兰成移情别恋几个人后,大约一年半后,张爱玲才下决心给胡兰成写了决交信。这么出类拔萃的一代女作家,怎么会那么久才下这个决心,并且还和他说出那样让人心酸的话:我自不会寻短见,我会一直活到老,也不会再爱,我自是萎谢了。是的她说的也真的做到了:从此移居国外,不问世事,不与任何人来往,她的作品也从此走向了低谷,再没有写出可读的作品,她为了一个混蛋胡兰成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和深爱她的读者们。从此把自己封闭起来,是的她是一直活到了老,一直活到七十五岁最后客死在美国一所公寓里,死后六天才被她的房东发现。看来真的是哀莫大于心死,她虽然做到了一直活到老,可这样的活又有什么意义呢,简直就是生不如死。再惋惜的就是当时怎么就没有人在她失意的时候为她指点迷津呢?
我对她当时爱上胡兰成做了一些心理解析:本该那样的年龄对她应该拥有才子佳人的传奇爱情,却怎么演变成和胡兰成搅在了一起呢,一呢,可能是爱玲从小父母离异,缺少父爱,把缺失的父爱转加在胡兰成身上。二呢,就是当时张爱玲在文坛名噪海内外,又清高脱俗,拒人千里之外,周围优秀的男人都自愧不如,只能远远的望着,在他们看来爱玲就是一个圣女可望而不可及,而她当时的年龄也正是渴望能拥有一份如火如荼的爱情,已至被这个混蛋胡兰成死缠烂打钻了空子。
真的是惋惜至极,胡兰成不但毀了张爱玲的大半生,更毀了张爱玲的文学艺术生命。不然张爱玲的一生不知要多写出多少绝世作品。文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星星就这样消失在夜空。
现今社会也出现了如此怪异现象:越是学历高有成就的女人,好象越找不到可心的伴侣,但我在这里奉劝所有学历高有成就的女性朋友们和所有女性朋友:宁缺勿滥!保持清醒的头脑,最终总会找到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如意伴侣!
张爱玲散文读后感3
在《自己的文章》一文中,张爱玲用了比较坦诚、平和的语气,谈到了自己在写小说和散文中的一些想法和思路,这篇文章也是我们深刻的了解张爱玲的作品和去还原一个真实的张爱玲的最好的一手材料了。在文中张爱玲非常谦虚的指出了自己写小说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但也坚定的表明了自己写小说和散文时自己坚持的主张和以后该努力的方向,字里行间中透露着张爱玲的作为一位文学大家的风范和气量。
张爱玲觉得自己写小说和散文是不太注重文学理论的,并认为文学理论是文学出品出现后而产生的产物,她认为一个作家应该是在文学作品中,经过自身提炼和吸收获得适合自己的文学理论,可能也只能这种方式才能让作家把那些文学理论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可以比较自如把文学理论一些好的东西浑然天成的融入到自己的文学作品里,创造出一流的作品,当然她也肯定了文学理论对于推动文学作品上的积极作用,她把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比作平行的一前一后的两只脚,文学理论是不可能处在文学作品之上,更不会是手持鞭子的御者。
张爱玲认为人是为了追求和谐安稳的一面才去斗争的,可许多的文人却过多的关注于人生的斗争,而忽视了和谐的一面。她认为斗争只存在一个时代,每个时代斗争的东西可能会是不同的,但人们追求安稳的生活相信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着的愿望,因此张爱玲认为安稳实质是一种永恒。所以张爱玲在文学作品中透露着追求人生安稳的一面,但因此也会缺少一种“力”,给人振奋的一种力量。
张爱玲觉得写文学作品应该给人一种启示,而这种启示是蕴含在自己的作品当中的,让人们在故事中自己去获得,因此她会把自己的小说作品写的更加的真实,但因为要真实因此自己的作品就会缺少激烈,但她坚定的认为自己只能这样写,激烈的东西往往可以给人一时的刺激,但真实反映人们的生活,才能给人以启示,而这可能是永恒的。因此张爱玲的小说中除了《金锁记》中得曹七巧是一个极端病态的人物外,其它人物都是平凡的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而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负荷者,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从中获得启示,我想这也是张爱玲所一直追求的文学方向。
张爱玲说自己喜欢用参差对照的写法来表现人生的苍凉,而不是去表现壮烈,壮烈虽有力但缺少美,而悲剧往往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而苍凉之所给人回味,是因为给人一种参差的对照,从以上这些观点我们便可以看出为什么张爱玲乐于写悲剧,为什么去营造苍凉气氛的原因了。
张爱玲在文中提到了自己的主题欠分明,但张爱玲认为这并不是什么缺点,因为许多伟大的作品主题都是很模糊的(在这里她用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张爱玲认为让故事自身去说明表达的,比拟定了主题再去编故事要好的多。因此张爱玲认为一味的强调主题,那些唯主题论者是机械的并且是刻板的。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一文,说理清楚,观点明确,论证深刻而有说服力,一篇让我受益匪浅的作品。